上海前三季度集成电路产值同比增长20.8%

来源:半导纵横发布时间:2024-10-24 14:03
市场数据
生成海报
前三季度,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

上海市统计局发布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89.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7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8032.81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95.59亿元,增长5.8%。

前三季度,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其中,集成电路增长20.8%,人工智能增长3.2%,生物医药持平。全市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和笔记本计算机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7%、15.0%、24.4%和10.0%。

提及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其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为代表的明星企业更是熠熠生辉。但上海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布局远不止于此,从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到材料供应、设备制造,上海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稳居国内大陆地区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上海,芯片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占据了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半壁江山。众多知名企业不仅将总部或重要研发中心设立于此,还依托上海的国际化视野和人才优势,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这些设计公司的存在,为上海乃至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环节,上海拥有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在内的多家领先晶圆代工企业。它们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线和工艺技术,还持续扩大产能,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旺盛需求。上海的晶圆代工制造实力,无疑是支撑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封装测试领域,上海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多家知名封装测试企业在此设立生产基地,凭借高效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封装测试服务。这些企业的存在,不仅提升了上海在全球封装测试市场的地位,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半导体材料是集成电路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半导体材料的重镇,汇聚了沪硅产业、上海新傲、上海新昇等多家优质企业。它们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整个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张江科学城和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载体,也分别发布了区内集成电路发展政策,明确了区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培育路径。

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历年政策整理如下:

在资金支持方面,陆续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来扶持企业研发,支持金额庞大。产业基金则以市场化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集成电路产业,为资本密集型的集成电路企业送去珍贵的初始发展资金。

在研发支持方面,鼓励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为制造企业先进生产线、设计企业首轮流片和材料企业首批次新材料验证提供财政支持。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发布技术研发需求。

在重点企业培育方面,实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企业培育库,培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产业载体方面,重点打造张江微电子产业基地和临港新片区,集聚市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合理布局。

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通过设立上海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促进中心,搭建集成电路设计IP库和生产线中试线研发平台,助力设计企业设计及流片,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进入集成电路产业的资金与技术壁垒,激发产业活力。并建立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推动产学研联合,使企业更好地借力集成电路学界的知识和技术沉淀。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长远的人才机制,通过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并推动强化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集成电路高技能人才。

在政策制定与落地方面,成立副市长领衔、经信发改科委财政等部门联动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协调产业发展。

集成电路作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想要在短时间内追赶国际企业,完成国产化替代,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初期及成长期,资本性支出规模大但盈利水平较弱、投资回收期长,十分依赖政府及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来帮助完成技术沉淀和生产线布局。只有集合各方力量,加速、加倍投入,依靠成熟的设备、核心技术人员、政府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中国集成电路才能迅速缩短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实现关键产业的长期自主安全供应。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评论
暂无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