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大出圈,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而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电子皮肤的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
不久前,央视新闻报道,我国电子皮肤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在浙江嘉兴的精密涂布车间,膜布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量激增促使企业24小时轮班生产。东莞企业也透露,随着电子皮肤造价大幅下降,单件产品价格从万元级降至千元以下,市场应用显著扩大,部分企业出货量增长达10倍。
电子皮肤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皮肤触觉、温度、湿度等感知能力的仿生柔性触觉传感器。它像一层薄薄的“皮肤”一样附着在机器人表面,让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外界环境。
电子皮肤通常由以下组件构成:
基底层:为电子皮肤提供支撑,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性、耐用性和生物相容性。目前,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因其优异的柔韧性、生物相容性和加工性,目前是电子皮肤中最常用的基材。
传感器层:用于感知外界的压力、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电路和处理器:对传感器层产生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能源供应:为电子皮肤的运行提供能量。
接口及通信系统:用于将处理后的信号传输到外部设备。
保护层:保护电子皮肤内部的组件,防止外界环境对其造成损害。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2024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2万台增长至60.6万台。假设单台人形机器人使用柔性触觉传感器价值随量产降至3000元,那么据测算,到2030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柔性触觉传感器对应的市场空间约18.2亿元。
近日,中泰证券发布研报称,电子皮肤是人形机器人感知能力的基石,其具备的温度感知、法向力感知和剪切力感知三大核心功能,使得机器人能够完成从简单的抓握到复杂物体识别的任务,极大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电子皮肤主要分为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光学式和电磁式等几种类型。其中,压阻式技术因其简单性和广泛应用而成为主流。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电磁式电子皮肤因其能够感知切向力而被认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在中泰证券看来,未来电子皮肤将朝着高精度、长寿命、多模态感知和自愈能力方向发展。这不仅要求材料科学的突破,还需要在制造工艺和算法优化上取得进展。
在材料方面,柔性基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因其良好的拉伸性和延展性而被广泛使用,但成本较高且难以规模化生产。聚酰亚胺(PI)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替代材料,但其高成本仍是推广的障碍。
制造工艺方面,光刻与硅蚀刻技术、3D打印技术、喷墨打印和丝网印刷等技术各有优劣。光刻与硅蚀刻技术能够制备高精度的微结构传感器,但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昂。相比之下,丝网印刷技术具有大面积批量生产、低成本的优势,但稳定性和一致性不足。
在算法优化方面,电子皮肤的信号处理正从集中式转向分布式,模仿人类触觉机制,从而实现更低功耗和更快响应速度。前沿算法如STDP(突触可塑性)、强化学习和SNN(脉冲神经网络)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尽管电子皮肤市场前景广阔,但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度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电子皮肤的需求。其次,电子皮肤及相关配件的国产化进程仍需时间,市场竞争加剧也可能对国内企业构成压力。此外,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测算的不确定性也给行业发展带来风险。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