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Thor智驾芯片原定于2024年中量产,但遭遇延期,预计明年中旬推出入门版,影响国内车企新车研发。据悉,Thor在首次流片时出现问题,导致需要二次流片,采用该芯片的车企,包括小米、理想、小鹏、极氪等都或将受到影响。
Orin-X芯片的下一代——Thor芯片
在自动驾驶飞速发展的当下,自动驾驶芯片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目前,市场主流的自动驾驶计算方案多由英伟达的Orin-X芯片主导,但随着高端车型的发展,单颗芯片无法满足汽车的软件需求,车企纷纷选择搭载双Orin-X芯片,以提升整体算力。
恰逢其时,针对高算力需求,英特尔发布了下一代芯片——Thor。据悉,Thor约在2021年底开始确定设计范围,2022年9月首次在GTC大会上亮相,2023年4季度推出工程样片,预计2024年3季度量产。
目前已知Thor有三个版本,一个是Thor-X,价格约在600-800美元之间,另一个是Thor-X-Super,价格约在1000-1300美元之间,最后一个是Thor-Jetson,用于机器人和工业领域,算力800TOPS,以太网接口带宽在100Gb, 价格约在400-500美元之间。
据悉,Thor配备了NVLink C2C接口,最高可达720Gbps即90GB/s,尽管这个速率还没超过第一代NVLink 160GB/s,但是加入NVLink,意味着可以用8张或更多Thor建设数据中心了。
Thor-X-Super芯片内部用NVLink C2C将两片Thor-X连接起来,这种接口的带宽速率远超汽车行业常用的以太网交换机接口两百倍,是真正的两片性能叠加,性能提升远远超过两片Orin级联的方案。同时,Thor还增加了座舱领域的需求,特别是显示输出方面,这也显示出Thor在考虑舱驾一体。
Thor延期,问题或许出在芯片架构
有消息称,Thor之所以延期,可能是遇到了芯片架构上的问题。
Thor集成了英伟达高性能GPU架构——Blackwell,其专为Transformer、大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工作负载而打造,Blackwell芯片采用台积电4纳米(nm)工艺制造,包含2080亿个晶体管。
今年第二季度,英伟达本应发货的Blackwell芯片出现了延期的情况。据了解,是因为在量产前,台积电工程师发现了连接两个Blackwell GPU的裸晶上存在设计缺陷,该缺陷会导致芯片良率或产量降低。黄仁勋也曾公开表示:“我们在Blackwell有一个设计缺陷,它是功能性的,但设计缺陷导致良品率很低。”
虽然之后,在台积电的帮助下Blackwell的缺陷得以解决,但Blackwell量产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Blackwell芯片还采用了台积电的新封装技术CoWoS-L,该技术的良率还存在挑战。而且,Blackwell芯片的散热设计也存在缺陷。
造车缺“芯”,车企如何应对Thor量产延期
2024年3月19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主题演讲时宣布,比亚迪将采用英伟达下一代智能汽车芯片Thor,并将使用英伟达AI基础设施进行自动驾驶模型训练,同时智能工厂机器人也将使用NVIDIA Isaac机器人系统。
除了比亚迪之外,多家汽车制造商都宣布将使用英伟达的下一代车载芯片技术Drive Thor,如小鹏汽车、极氪汽车、理想汽车。Thor量产延期,这些车企的新车产品决策会怎么办呢?
据知情人士表示,小鹏明年新车正在考虑搁置采用Thor芯片。小鹏正在加速搭载其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图灵”,且已经流片。目前正在测试验证芯片的稳定性和性能,“全栈 NGP 已经在芯片 XP5(小鹏芯片内部代号)上跑起来了。”
与此同时,蔚来明年也没有预订英伟达下一代芯片Thor,明年的新车智驾会搭载其自研的芯片神玑、英伟达Orin、地平线,但不会有Thor。
百花齐放,智能驾驶产业的算力布局
汽车芯片是汽车制造和智能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的日益增长,吸引了众多公司布局。传统的汽车芯片制造企业瑞萨电子、德州仪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纷纷展开建厂扩产。
· 安森美:2023年2月,正式接手了格芯在纽约的12英寸晶圆厂,生产支持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和能源基础设施的芯片;
· 瑞萨电子:2021年开始将车用MUC产能提高50%,2022年向曾关闭的工厂投资900亿日元,并尝试在2024年恢复其300mm功率半导体生产线;
· 德州仪器:2022年车载业务收入达到50亿美元,2023年宣布投资110亿美元在美国建造300mm晶圆制造厂,主要生产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
· 英飞凌:2023年投资50亿欧元建造12寸晶圆厂,预计2026年投产模拟/混合信号技术和功率半导体工厂,其生产的模拟/混合信号零部件和功率半导体主要应用于汽车和工业应用;
· 意法半导体:2023年计划资本支出40亿美元,用于对12英寸晶圆厂和碳化硅制造能力的扩大。
除了传统芯片制造企业之外,国内汽车自主品牌如蔚来、吉利和小鹏等也纷纷加大对AI芯片的研发投入,力求在智能驾驶领域占得先机。
· 蔚来自研芯片神玑NX9031:基于5nm制程工艺,采用大小核设计,其中大核心基于Cortex-A78AE,小核心为Cortex-A65AE,共有32颗核心,还集成了安全岛,CPU算力为615KDMIPS。
· 吉利星辰一号:基于7nm制程工艺,CPU算力为250KDMIPS,NPU算力达512TOPS,基于多芯片协同,多芯片组合算力最高可达2048TOPS,集成了高性能VACC与ISP,内置ASIL-D功能安全岛,最高支持20路高像素摄像头,以及多路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支持传感器前、后融合,可满足L2到L4级自动驾驶需求。
· 小鹏图灵芯片:专为AI设计的处理器,具备40核处理器,能够本地运行30B参数的大模型;集成了2个NPU和面向神经网络的特定领域架构;具备独立的安全岛功能,能够实时检测车辆安全,并配备了2个独立的图像ISP,以应对光线不足的情况;可以应用于AI机器人、AI汽车和飞行汽车等多个领域。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