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近日发布。其中提出,北京将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智算中心,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开展智能算力服务的企业,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还将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创新平台建设。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称,北京市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今年也将研究推进民营经济地方立法,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是北京民营企业的鲜明特征。近两年,北京市先后制定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7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实施高端科学仪器、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2024年部署的重点项目中民营企业参与的超过60%,也产出“北脑二号”脑机接口等一批重大成果。
此次出台的这些措施首先就聚焦“科技创新”。“今年将出台政策持续厚植创新沃土,让民营企业有能力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在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方面,将推荐优质民营创新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
当前,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全部落地,今年北京市还将压茬推进新一批中关村先行先试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建设1到2家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0家市级中试平台,加速“从1到10”转化落地。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助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动力源泉,也是支撑数字标杆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北京市将支持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建设智算中心,对采购自主可控GPU芯片开展智能算力服务的企业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加大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的政策、资金及项目支持力度。
人工智能企业普遍急需数据“加持”,但如何获得安全、有保障、高质量的数据?按照计划,北京市将围绕重点行业支持一批链主企业建设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对面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提供普惠便利数据服务的企业可信数据空间予以重点支持。
记者也获悉,针对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难题、市场环境的公平竞争,北京市也将落实好“非禁即入”要求,进一步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细化举措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推动制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条例,编制公平竞争审查指引;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障碍,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早在2018年,北京就建立了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长效机制。今年还将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市区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安排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普遍遇到的难题,这也是今年本市要重点解决的。
《工作要点》提出,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推动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重点为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相关负责人说,北京也将率先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机制优化升级,在无还本续贷扩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并购贷、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等措施,将并购贷款承贷比例由60%提高至80%。
以往,为满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资金需求,企业可以向银行方面申请流动资金贷款。但这种贷款的年限时间较短,往往不超过5年。相关措施中也包括: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将放宽至10年,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压力。
这些措施直面民营企业“急难愁盼”的裉节儿,加码为民营企业发展减负担、增动能。除了解决融资难题,《工作要点》还最大限度降低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对企业带来的负担,将健全“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清单,为企业“减负”。
针对账款清欠问题,本市也将开展新一轮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推动欠款“应清尽清”。“我们将把解决企业困难诉求与加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结合起来,让企业充分感受到‘北京服务’的温度和力度。”相关负责人透露,北京将研究推进民营经济地方立法、完善市区两级联动的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工作机制、建立市区协同的危困企业挽救服务机制等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转自媒体报道或网络平台,系作者个人立场或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客服,我们作为中立的平台服务者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